• 2023年  11月30日  星期四
    CN / EN / 微信
    氣候預測研究重點實驗室

    中國氣象局氣候預測研究重點開放實驗室(LCPS/CMA)是根據中國氣象局文件(氣辦發〔2022〕5號),于2022年3月開始重組,2022年12月被批準成立的中國氣象局重點開放實驗室(氣發〔2022〕139號)。是將“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重點開放實驗室”和“中國氣象局—南京大學氣候預測研究聯合實驗室”整合成立的部門重點開放實驗室,也是“中國氣象局進一步加強與相關高校聯合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完善運行管理機制,提升聯合實驗室的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水平,發揮局-??萍己献髌脚_效益”(氣科函〔2022〕12號)的重要舉措。

    中國氣象局氣候預測研究重點開放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是在中國氣象局和南京大學局校合作框架下,基于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1995-2021年)和中國氣象局-南京大學氣候預測研究聯合實驗室(2016-2021年)的研究團隊,依托國家氣候中心和南京大學,重建一個以氣候動力學、氣候變化和氣候預測為主要研究領域的中國氣象局重點開放實驗室。實驗室實行局-校合作雙輪驅動,以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為原則,全面發揮局-校合作優勢,以提高我國氣候預測準確率這一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面向氣候動力學和氣候變化科學國際前沿,開展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預測關鍵科學技術合作創新研究,促進高?;A科學研究與國家氣候預測業務有機結合,創新一流人才聯合培養體制,探索跨單位聯合實驗室運行機制,逐步發展成為我國在氣候動力學、氣候變化和氣候預測研究領域的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

    實驗室由固定研究人員和流動研究人員組成。重組后的研究人員80人,主要由國家氣候中心和南京大學組成。其中固定人員49人,32人為教授/研究員,14人為副教授/副研究員,3人為助研。流動人員31人,包括21位教授/研究員,7位副教授/副研,3位助研。實驗室實行聯合主任責任制,分別由國家氣候中心和南京大學相關責任人擔任。實驗室根據自身的研究領域和研究任務組成四個創新研究團隊即:東亞氣候多尺度變異的機理和可預測性;全球氣候系統和東亞區域氣候模式發展;全球氣候現象和東亞氣候預測關鍵技術;氣候變化的檢測歸因和影響評估。每個團隊設立雙聯合組長,由兩單位相關學術帶頭人擔任。

    實驗室設立學術委員會,由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學術委員會負責審議實驗室發展規劃、重大學術活動和年度工作計劃等,對實驗室的發展、科技創新、技術研發等起指導和咨詢作用。

    氣候變化中心

    一、歷史沿革

    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成立于2008年5月,依托國家氣候中心作為主體,以“小實體、大網絡”方式聯合中國氣象局相關直屬單位共同建設。2015年,氣候變化中心調整為以國家氣候中心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為主體,聯合中國氣象局國家級和省級有關業務科研單位共建的研究型業務機構,仍設在國家氣候中心。2021年,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進一步加強中國氣象局應對氣候變化科技與服務支撐能力,中國氣象局印發了《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建設方案》(中氣函〔2021〕118號),對氣候變化中心進行了調整和重建,將氣候變化中心設立在國家氣候中心,作為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科研、業務和服務的開放創新平臺,牽頭開展氣候變化決策服務和戰略研究、整體謀劃、統籌規劃等頂層設計工作,發揮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牽頭和引領作用。

    二、目標定位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提高中國氣象局服務國家氣候變化工作大局的業務科研能力,在國家氣候中心進一步強化氣候變化業務服務和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需求,圍繞新時期“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以及氣候韌性建設,強化氣候變化工作頂層設計,匯集氣候變化各方面人才,協同氣候變化科研、業務、服務力量,繼續做強氣候變化基礎研究,做大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做實氣候變化減緩適應,提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系統性和顯示度,把中心建設成氣候變化科技創新高地、業務服務品牌、人才培養集聚地。

    三、主要任務

    1.瞄準國際前沿,深入開展氣候變化關鍵科學問題和核心技術研究,組織實施氣候變化相關重大科技項目,產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建設一流科研中心;

    2.圍繞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政策,牽頭開展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決策咨詢,深度參與國家和地方應對氣候變化法規、標準、戰略制定,服務新時代發展大局;

    3.牽頭開展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國內有關科技業務工作,深度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維護國家權益并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4.開展部門合作,圍繞氣候變化科學、風險評估、氣候與能源系統耦合開展研究,與重點行業、領域和地區開展跨界合作與試點示范,推動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工作落地;

    5.負責多邊和雙邊氣候變化業務科技的交流與合作;

    6.承擔中國氣象局交辦的其他事項。

    氣候科技成果中試基地,是為落實《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指導意見(2014-2020年)》(氣發〔2014〕99號)和《中國氣象局關于印發加強氣象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氣發〔2015〕80號)文件精神而建設的,其目的為增強科技創新引領現代氣候業務發展能力,完善氣候科技成果轉化體制和機制,促進科研業務結合,提高氣候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

    2013-2014年,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啟動了國家氣候中心科研與業務結合試點工作,同時批準了氣象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項目氣候預測科研業務結合專項,以支持這一工作的開展。國家氣候中心聯合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創建了氣候業務科研結合試驗平臺,推動氣候監測預測科技成果業務轉化和應用,探索建立業務骨干與科研專家創新合作機制。通過試驗平臺建設,開展了平流層大氣的監測預測技術的轉化應用,建立和改進了平流層監測業務能力;初步評估了國家氣候中心第二代氣候系統模式對MJO的模擬能力,開展了低頻信號在延伸期-季節內尺度預報業務中應用,特別針對性開展了我國東部夏季降水低頻變化的延伸期預報技術轉化和開發,促進專家型氣候業務人員的培養,并在工作機制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建設。

    2015年,為促進科研業務結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組織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候中心等6單位開展中試基地建設試點,對中試基地定位、功能設計、建設目標、組織機構、運作機制、業務規范及流程、保障措施等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并相繼下發《中國氣象局關于印發加強氣象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氣發[2015]80號)、《中國氣象局辦公室關于印發科技成果業務準入辦法(試行)的通知》(氣辦發〔2018〕24號)和《中國氣象局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做好氣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通知》(氣辦發〔2020〕10號)等文件。國家氣候中心梳理總結了2013年以來科研成果業務化工作,圍繞中試基地建設目標,進一步探索成果轉化流程和科研業務結合機制。

    氣候科技成果中試基地是氣候科技成果從產出到實現轉化應用中間過程科技活動的載體,具備對科技成果進行測試與檢驗、集成與二次開發、評估與評價、技術示范推廣、引導科技資源配置等功能。近年來,國家氣候中心通過搭建氣候科研成果轉化平臺、開展重點領域成果轉化,探索科研與業務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已建立了氣候科技成果業務轉化平臺。為了規范管理,國家氣候中心先后制定了《氣候科技成果中試基地管理規定》、《氣候科技成果業務轉化準入認證管理辦法》、《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試行)》等試行辦法,實現了中試基地的規范化管理。2021年《氣候科研成果轉化中試平臺V1.0》獲國家版權局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

    通過幾年的運行,中試平臺已成功轉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24項,其中18項成果已投入業務應用,實現了科研與業務的有機結合,另有8項成果仍在轉化試驗當中。

    附表 中試基地試驗項目列表

    序號

    項目名稱

    中試狀態

    1

    ENSO監測診斷預測系統(SEMAP2.1)

    已業務化

    2

    MJO監測預測系統(IMPRESS)

    已業務化

    3

    AO/NAO監測預測系統(MATES)

    已業務化

    4

    海冰監測預測系統

    已業務化(并入MATES)

    5

    CMME月季版本v1.0

    已業務化

    6

    氣候預測模式產品檢驗評估系統(VECOM)

    已業務化

    7

    大氣污染潛勢氣候預測系統(CAPP)

    已業務化

    8

    熱帶氣旋動力預測TCDPv1.0

    已業務化

    9

    東亞重要環流型監測預測系統(PEACE)

    已業務化

    10

    延伸期關鍵環流

    已業務化(并入PEACE)

    11

    基于DERF2.0的高溫預測系統

    已業務化

    12

    智能網格氣候預測系統1.0版(IGRIDv1.0)

    準業務化試運行

    13

    CWRF區域模式月季預測

    準業務化試運行

    14

    青藏高原區域氣候監測診斷預測系統(TPMAPS)

    準業務化試運行

    15

    BCC次季節模式月尺度預報檢驗

    已結束(部分產品并入VECOM)

    16

    BCC次季節模式候尺度預報檢驗

    已結束(部分產品并入VECOM)

    17

    全球海洋氣候要素預測

    已結束(部分產品并入SEMAP)

    18

    ENSO衍生模態產品

    已結束(部分產品并入SEMAP)

    19

    全球極端事件監測預測

    已結束

    20

    STPM全國氣溫降水延伸期預報系統

    已結束

    21

    中國降水預測

    已結束

    22

    西南旱澇預測

    已結束

    23

    江淮熱浪日數預測

    已結束

    24

    東亞氣候年際預測系統(EACIPv1.0)

    已結束

    25

    CMME-S2S版本開發

    轉化試驗中

    26

    CWRF區域模式預測機器學習訂正

    轉化試驗中

    27

    基于SVD模態和降水傾向的季節氣候預測系統(SMART)

    轉化試驗中

    28

    亞洲大范圍降水和氣溫異常成因的動力診斷和數值模擬平臺

    轉化試驗中

    29

    高分辨率中國區域陸地生態環境監測預測

    轉化試驗中

    30

    中國亞洲和全球機器學習氣候預測

    轉化試驗中

    31

    基于機器學習(LASSO+RF)方法的氣候預測

    轉化試驗中

    32

    氣候年景預測

    轉化試驗中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主管:中國氣象局
    主辦:國家氣候中心
    主編:秦大河
    Supervised by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Sponsored by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Editor-in-Chief: Qin Dahe

    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

    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成立于2009年,13年來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和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開展強強聯合,發揮中國氣象局在氣候變化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在社會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優勢,雙方在氣候變化科學研究、IPCC國內外活動、氣象經濟學研究等領域開展了良好的合作,其中在氣候變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融合、應對氣候變化內政外交政策制定和實施、全球氣候治理等領域的合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主要成果

    氣候變化綠皮書系列年度報告13本,主題如下:

    ·2009:通向哥本哈根

    ·2010:坎昆的挑戰與中國的行動

    ·2011:德班的困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

    ·2012:氣候融資與低碳發展

    ·2013:聚焦低碳城鎮化

    ·2014:科學認知與政治爭鋒

    ·2015:《巴黎協定》新起點新希望

    ·2016:《巴黎協定》重在落實

    ·2017:堅定推動落實《巴黎協定》

    ·2018:聚首卡托維茲

    ·2019:防范氣候風險

    ·2020:提升氣候行動力

    ·2021:碳達峰碳中和專輯

    英文版3本:

    ·2012:CHINA’S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2014:Chines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the Environment-Annual Report on Action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2012)

    ·2020:Annual Report on China’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2017)-Implementing The Paris Agreement

    其中,2019年和2020年度報告連續獲得“優秀皮書獎”一等獎。

    未來展望

    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科學事實越來越明確,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越來越顯著,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也越來越急迫。應進一步發揮中國社科院與中國氣象局在自然和社會科學優勢領域上的互補性,開展從氣候變化自然科學研究、影響適應與脆弱性評估到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等全鏈條合作,探索如何更好地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為黨中央、國務院、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各界實施雙碳目標提供更多高質量的科技和政策支持。

    博士后工作站

    國家氣候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于2005年。中心以發展的眼光、創新的思路,瞄準氣候變化研究及氣候預測應用服務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制定了“規模適度、穩步推進、保證質量”的博士后培養思路,憑借中心人才資源優勢,先后引進20余位博士后科研人員進站工作,目前均發展成為氣象部門的優秀骨干人才,充實到了我國氣候與氣候變化的科研、業務一線。國家氣候中心擁有一支高層次科研、業務人才隊伍,現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3人,中國氣象局氣象領軍人才5人,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10人,中國氣象局青年氣象英才6人,生態環境部科技領軍人才1人。中心優越的業務科研環境和強大的導師隊伍為博士后人員進站工作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视频|亚洲欧美国产综合大全|亚洲精品操逼亚洲嫩模 视频|亚洲男人的天堂av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