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  11月30日  星期四
    CN / EN / 微信
    中心簡介

    國家氣候中心于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隸屬于中國氣象局,為獨立的司局級法人事業單位,是國家級科技型業務單位。堅持面向國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國家氣候中心肩負著準確監測預測氣候、科學評估氣候影響、有效管理災害風險、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等使命,為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精細化的高質量服務。目前,中心還是世界氣象組織亞洲區域氣候中心(BCC)、東亞季風活動中心(EAMAC/WMO)、全球長期預報產品中心(GPC/WMO)、亞洲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評估中心(CEEMA/WMO)和第三極區域氣候中心(TPRCC/WMO)。

    國家氣候中心設置有11個部門:辦公室(計劃財務處)、業務科技處(BCC秘書處)、黨委辦公室(人事處)3個職能處室,氣候服務室、氣候預測室、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室、氣候變化監測預估室、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室、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業務系統發展與運控室8個科研業務處室,另外還設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主要職責和任務

    (一)為機關提供支撐保障作用的職能

    1.負責為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提供氣候監測、預測、氣候影響評價、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氣候資源監測評估、氣候變化監測、預估及其影響評估等氣候決策信息工作。

    2.負責追蹤國際氣候變化政策,開展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戰略政策研究以及決策咨詢,為我國參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等履約活動和國際事務提供技術支持。

    3.參與起草全國氣候和氣候變化業務發展綱要、規劃和相關政策、標準。

    4.承擔氣候系統監測、極端氣候事件監測、氣候區劃,氣象災害監測、預測預警、普查、風險評估和區劃等業務;負責發展極端氣候事件監測評估、氣候區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技術。

    5.承擔兩周以上時間尺度氣候預測業務,負責氣候系統各圈層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負責數值預報氣候類產品解釋應用,完善多模式集合、動力統計相結合等智能氣候預測技術,完善氣候預測檢驗技術,建立完善氣候預測業務系統;承擔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職能。

    6.承擔氣候變化科學基礎方面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核心技術研究,發展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影響評估技術,負責氣候變化耦合影響評估技術等方面研究,為我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提供科技支撐。

    7.承擔氣候、氣候變化、環境及其相關資料的分析工作,開展地基、空基、天基觀測資料在氣候與氣候變化業務中的應用研究,開展氣候資料質量評估。

    8.承擔氣候和氣候變化方面多邊和雙邊業務科技的交流與合作;承擔世界氣象組織區域氣候中心職能,負責亞洲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中心、東亞季風活動中心、全球長期預報產品中心、亞洲高山區區域氣候中心等建設、運行和網站維護,為世界氣象組織提供區域氣候產品。

    9.負責對下級業務單位提供技術指導,開展相關的業務升級、拓展和新技術開發、推廣。

    (二)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職能

    1.通過網站和社會媒體向社會公眾提供兩周以上時間尺度的氣候與氣候變化監測、預測、氣候影響評價、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氣候變化預估及其影響評估等氣候信息和公報等產品。

    2.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氣候應用服務,發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技術;開發與氣候相關的季風、積雪、海溫監測、干旱等災害監測預警、生態環境監測預測、城市氣候監測分析評價、氣候可行性論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產品,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趨利避害”咨詢服務。

    3.與重點行業、領域和地區開展氣候變化跨界合作,參與建設氣候變化適應試點示范。

    4.向社會公眾提供氣候和氣候變化科普產品。

    (三)完成中國氣象局交辦的其他任務

    機構設置
    中心領導

    巢清塵

    中心主任、黨委書記

    申敏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賈小龍

    副主任

    袁佳雙

    副主任

    高榮

    副主任

    肖潺

    副主任

    歷史沿革

    國家氣候中心歷史沿革

    國家氣候中心從1995年1月掛牌成立至今,承擔著為國家提供氣候和氣候變化監測、預測、影響評估等信息的業務服務任務,為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優質的氣候服務。

    第一階段:初創階段(1995年1月-2001年9月)

    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際環境與發展新形勢,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組建國家氣候中心(國辦通[1994]10號),為中國氣象局司局級直屬事業單位。經過近一年的籌備,1995年1月10日由當時的國務委員宋健同志正式授牌成立國家氣候中心。

    機構設置:下設處級機構11個,辦公室、業務發展處、科技教育處、人事政工處、產業開發部、氣候預測室、氣候診斷室、氣候影響評價室、氣候應用服務室、資料與計算機室、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

    人員編制:國家氣候中心總編制為200人。

    領導職數:國家氣候中心司局級領導職數為3名,按1正2副設置。處級干部(含紀檢、團委、工會、監察、審計)職數不超過25名。

    1994年3月任命丁一匯為國家氣候中心主任,祝昌漢、王守榮為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2000年2月任命李維京為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2000年12月任命王錦貴為國家氣候中心主任。


    第二階段:調整階段(2001年9月-2004年4月)

    2001年9月,中國氣象局決定將國家氣候中心合并到國家氣象中心,名稱為國家氣象中心(氣候中心),繼續保留國家氣候中心的牌子和法人資格,氣候中心在中編辦的戶頭維持不變。

    為積極主動承擔世界氣象組織擬建的區域氣候中心的任務,2003年3月31日,世界氣象組織(WMO)北京氣候中心正式掛牌成立。

    國家氣象中心主任章國材兼任氣候中心主任,李維京任氣候中心副主任。

    2002年11月聘任瑞典哥德堡大學陳德亮為氣候中心科學主任。

    2003年4月任命董文杰為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兼氣候中心常務副主任。

    機構設置:不設職能機構,下設氣候診斷預測室、氣候評價與農業氣象室、氣候環境與變化室(開放實驗室)、動力氣候室等4個業務處室。


    第三階段:再起航階段(2004年4月-2010年6月)

    根據中國氣象局《關于直屬業務單位及局機關內設機構調整的意見》(氣發[2004]74號),2004年4月重組國家氣候中心。重組后的國家氣候中心仍為中國氣象局直屬事業單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是國家級科技型業務單位。

    2006年3月,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中心成立,掛靠國家氣候中心。2008年5月,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成立,掛靠國家氣候中心。

    機構設置:2004年,管理處室4個:辦公室、科技業務處、人事教育處、黨委辦公室(監察審計室);科研業務單位5個:氣候系統診斷預測室、氣候影響評估室、氣候系統模式室、氣候變化室、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2006年,管理處室5個:辦公室、業務處(北京氣候中心秘書處)、科技處、人事教育處(離退休干部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監察審計室);科研業務單位7個:氣候系統監測室(東亞季風活動中心)、氣候預測室、氣候系統模式室、氣候應用與服務室(氣候災害監測預警中心)、氣候資源中心(風能太陽能評估中心)、氣候變化室、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2008年科研業務單位調整為:氣候預測室、氣候系統監測室(含監測檢測部)、氣候應用與服務室、氣候資源中心、氣候系統模式室、影響評估部、決策咨詢部。

    人員編制:2004年國家氣候中心人員編制140名,2006年人員編制增加到200名。

    領導職數:2004年國家氣候中心司局級領導職數1正3副(含黨委副書記),處級領導職數22名。

    2004年3月任命董文杰為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4年4月任命李維京、羅勇為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游有源為國家氣候中心黨委專職副書記。

    陳德亮仍為國家氣候中心科學主任。

    2004年7月選舉產生中國共產黨國家氣候中心委員會,董文杰當選為黨委書記,游有源當選為副書記。

    2004年12月17日任命董文杰為國家氣候中心主任。

    2008年2月中國氣象局任命肖子牛為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008年10月中國氣象局任命肖子牛為國家氣候中心主任。

    2010年3月中國氣象局任命張祖強為國家氣候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


    第四階段:推進現代化階段(2010年7月-2021年12月)

    2010年7月,國家氣候中心開始部署中心改革的前期準備工作。2011年1月5日,中國氣象局印發氣發(2011)1號文件《現代氣候業務發展指導意見》,為國家氣候中心未來五年(2011-2015年)現代氣候業務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2011年1月18日,中國氣象局批復《國家氣候中心改革方案》,改革正式啟動。國家氣候中心圍繞現代氣候業務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歷時3個月完成了初步改革。整合了氣候和氣候變化業務,按照服務業務、關鍵業務和支撐業務三大塊,組建了相對合理的內設機構;根據新的業務布局,將崗位設置為業務、科研和工程三類五級,細化了崗位職責,完成了人員競聘上崗;改革了分配制度,擴大了績效分配份額,崗位津貼按照所聘崗位發放。經過改革,建立了以氣候系統數據庫和氣候系統模式為支撐,以氣候監測、氣候預測、氣候評估、氣候變化為核心的業務流程。按照全球氣候服務框架(GFCS)的理念,成立了氣候和氣候變化服務室,加強了為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服務。重組了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

    2014年4月15日,中國氣象局批復《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現代化實施方案(2014-2020)》,推進氣候業務現代化建設。

    2016年5月30日,中國氣象局批復《國家氣候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實施方案》,國家氣候中心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氣候業務現代化建設目標,著力解決制約國家氣候中心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

    機構設置:2010年,管理處室5個:辦公室、業務處、科技處(北京氣候中心秘書處)、人事處(離退休干部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紀檢審計室);科研業務處室7個:氣候系統監測室(含監測檢測部)、氣候預測室、氣候應用與服務室、氣候資源中心(8月劃轉到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候系統模式室、影響評估部、決策咨詢部。2011年,管理處室4個:辦公室、業務科技處(北京氣候中心秘書處)、人事處(離退休干部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紀檢審計室);科研業務處室8個:氣候監測室、氣候預測室、氣候與氣候變化評估室、氣候變化適應室、氣候模式室、氣候與氣候變化服務室、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業務系統發展與運控室。2012年,管理處室調整為5個:辦公室、業務科技處(北京氣候中心秘書處)、計劃財務處、人事處(離退休干部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紀檢審計室)。2016年,科研業務處室調整為7個:氣候服務室、氣候預測室、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氣候變化室、氣候模式室、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業務系統發展與運控室。

    人員編制:國家氣候中心人員編制200名。

    領導職數:2017年5月國家氣候中心司局級領導職數1正4副。

    2010年7月中國氣象局任命宋連春為國家氣候中心黨委書記、主任。

    2011年12月中國氣象局任命巢清塵為國家氣候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

    2014年5月中國氣象局任命張強為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2014年8月中國氣象局任命張強為國家氣候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2016年4月中國氣象局任命賈小龍為國家氣候中心黨委常委、副主任。

    2017年5月中國氣象局任命田翠英為國家氣候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2021年9月中國氣象局任命高榮為國家氣候中心黨委常委、副主任。

    2021年9月中國氣象局任命肖潺為國家氣候中心黨委常委、副主任。


    第五階段:高質量發展階段(2022年1月-至今)

    2021年12月31日,中國氣象局印發了《國家氣候中心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對國家氣候中心的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等進行了規范和明確。

    國家氣候中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面向人民生產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質量氣候服務為導向,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需求牽引發展、多方協同發展,加快推進氣候現代化建設,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現代氣候業務體系,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支撐。

    機構設置:中心設有11個部門,其中3個職能處室,分別是辦公室(計劃財務處)、業務科技處(BCC秘書處)、黨委辦公室(人事處),以及氣候服務室、氣候預測室、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室、氣候變化監測預估室、氣候變化影響適應室、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業務系統發展與運控室8個科研業務處室。

    人員編制:國家氣候中心人員編制190名。

    領導職數:國家氣候中心司局級領導職數1正5副(含黨組織領導職數1名)。

    2021年11月中國氣象局任命巢清塵為國家氣候中心主任、黨委書記。

    2021年11月中國氣象局任命申敏為國家氣候中心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2022年2月中國氣象局任命袁佳雙為國家氣候中心黨委常委、副主任。

    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视频|亚洲欧美国产综合大全|亚洲精品操逼亚洲嫩模 视频|亚洲男人的天堂av在